【新华日报】太湖保洁:像管马路一样管湖泊

发布日期:2014-11-20

贺福根爱人用长篙撑着小船,贺福根则挥舞着手中装有网兜的竹竿,将漂浮水面上的水草以及杂物集中聚拢,再捞到船舱里—13日下午3时许,太湖苏州吴中境内南箭壶水域近岸处,身着橙红马甲的贺福根两口子,正和其他4位太湖保洁员一起工作,3艘船上均已堆起两座水草“小丘”。

一年多前上岗的近400名太湖保洁员,是吴中创新太湖水环境管理机制的产物。2013年1月,吴中区专门成立太湖水环境综合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,启动“五位一体”综合管理新机制。实践效果如何?记者近日赴吴中进行调研。

“九龙治水”难免推诿

自从2007年太湖水危机以来,沿湖各地对太湖治理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太湖治理的“边际效应”逐渐显现:水质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,再提高的难度相当之大;而曾集中力量统一治太的热情也有所消解,一些部门之间出现推诿现象。

吴中区太湖水环境综合管理办公室(简称“太综办”)主任许建良说,吴中区创新治太机制,专门成立了“五位一体”的管理机构,将原本由农业部门负责的湿地保护、城管负责的芦苇收割管理、水利负责的水草蓝藻打捞、城管负责的沿岸水体保洁、环保负责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全部集中到这一新成立的部门—“太综办”。

“坦率说,由于九龙治水,前些年在芦苇收割、水草打捞、沿岸水体保洁等方面存在一些脱节现象。”许建良说。新机制建立后,首先是动员沿湖各镇(街道)成立了近400人的太湖保洁员队伍,由他们负责以上各项事宜,每天“像管马路一样管湖泊”。

专业打捞,还能“变废为宝”

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实地调查发现,太湖吴中水域以草型湖泊生态系统为主,水草植被过度生长,成为影响水质的重要污染源。而有了常态化、专业化的打捞,太湖水质明显提升。根据该所今年6月发布的评估报告,经过一年多的水草打捞,荇菜等浮水植物分布面积在整个水域覆盖度明显减少,水域综合营养指数由“轻度富营养”降为“中营养”状态。

13日,在东山镇太湖之滨,记者碰到了正在巡逻的水草打捞队队长朱定林。他说,2012年夏天,这里看不到水面,湖上全是各类水草,自从有了打捞队,现在水面很清澈。

水草、芦苇等收集后如何处理?在吴中区金庭镇山里蔬果合作社,记者见到一个巨大的发酵池,这是“太综办”精心选择的水草处理中心。“这里就在湖边,收集来的水草、芦苇用吊机吊到晒场晾晒后,推进发酵池,加上发酵素并配比尿素和过磷酸钙,一周左右就可以变成肥料。”负责这个村集体合作社管理工作的朱玉卿说,肥料免费供他们使用,一年可以帮村里节约肥料费20多万元。

“责权合一”,成效立竿见影

回顾一年多探索,许建良认为,新机制运行良好的关键,在于“责权合一”。

“刚开始,许主任跟人家吵架可多了!”“太综办”执法管理队长卢建中笑言。“那时候,责权没有统一,人家不听,你必须跟他们吵呀。”许建良说。但是,在区委区政府的鼎力支持下,一年多的时间中,“太综办”已经实现了责任与权力的完全统一,各项工作的推进也变得顺利很多。

责任,体现在对治太工作的督促管理上。“太综办”依据吴中区政府制定的5个《管理标准和考核办法》,采用日常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方法,每季度对各乡镇的工作进行考核。日常考核由“太综办”下设的太湖水环境综合管理执法队负责,综合考核由“太综办”牵头,会同监察、财政、环保、水利、农业、城管等部门组织。

而权力则体现在“太综办”对资金的管理分配上。 “太综办”按照“以奖代补”的方式,对各乡镇的水环境管理工作资金进行补助,这笔钱由区财政拨付,每年在3000万-4000万,太湖保洁员的工资即由这笔资金承担;另外,吴中区先后投资2500多万元用于购置机械打捞船、码头及配套设施建设,也全部由“太综办”负责统筹。

“没有资金、考核作引导,谁会听你的?” 卢建中说。今年7月,执法管理队在光福镇督查时,发现3天前提醒要求打捞的成片水草仍在湖里,当即叫来镇干部,按规定扣减了2分。而根据规则,这2分最终导致该镇被扣减了4.86万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