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中:为发展装上“绿色过滤阀”

发布日期:2011-03-23

    日前,吴中区东山镇与全镇12个行政村党组织书记签下了土地流转管理工作责任书,给土地流转套上“笼头”。此举旨在防止土地随意流转,破坏东山岛上的生态环境,扰乱正常有序的开发。
这是吴中区保护生态环境的众多举措之一。吴中区拥有170余公里太湖最美丽的湖岸线,以及苏州80%的丘陵山体,其森林覆盖率达30%,是苏州的“水库”和“气候温度计”,其生态直接关乎苏州的水安全和环境。
在吴中建区以来的10年快速发展中,“生态保护”一直放在第一位。
    就在吴中区成立之前一年的2000年,“太湖零点行动”开启,沿太湖地区超标排放企业全面关停;2006年,吴中投资1亿元疏浚太湖流域水系河道;2007年,全区最后一个采石宕口关闭,山体覆绿工程全面实施;2008年,全区11.9万亩太湖养殖网围被拆除,母亲湖重现碧波美景;2009年,该区全社会环保投入达28.54亿元,占当年GDP的比重为5.6%;2010年,吴中区获评国家级生态区,为该区生态建设史上树起了一座里程碑。
    保护并不意味着守着绿水青山受穷。吴中区摒弃了传统发展理念,打造区域个性产业。“绿色太湖、健康太湖、文化太湖”,已成为吴中人诚邀海内外宾客的绿色请柬。2月太湖旅游梅花节、3月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、4月木渎国际旅游节、9月太湖开捕节……一年一度的特色节庆已成为环太湖旅游的金字招牌,带来了旺盛的人气。以节为媒,将绿水青山变成了“金山银山”,绽放出耀眼的产业光芒。2010年,全区接待中外游客达1500万人次,旅游收入超150亿元,文化旅游产业已跃升为吴中区战略性支柱产业。
发展新兴产业,是吴中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的重要手段。围绕“十二五”发展的目标要求,吴中区研究制定了生物医药、新能源新材料、服务外包、文化、旅游和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“5+2”产业培育振兴计划,并配套出台保障措施和扶持政策,形成了生物医药和光伏新能源两大“国字号”新兴产业基地。去年,吴中区共集聚新能源、生物医药等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企业107家,年产值262亿元,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5.8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