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13-09-30
●污染企业赚的钱是少数人的或者是个人的,却把污染留给了周边环境,既要让当地群众一起承担环境污染的苦果,还要让当地政府承担环境治理责任,这笔账实在不划算!
●“有污染的企业,即使产黄金也不能要!”道出了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时的应有态度,也亮明了市委市政府铁腕治污、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。
“有污染的企业,即使产黄金也不能要!”前天,省委常委、市委书记蒋宏坤在事先未通知相关部门的情况下,就环境保护进行抽查式“微调研”,他明确要求,依法依规重拳出击,尽快关停一批污染企业,改造提升一批污染企业。掷地有声的话语,亮明了市委市政府铁腕治污、改善生态的坚定决心。
以污染环境为代价,换取一时一地的所谓经济效益,得不偿失。就以那些不法排污的小电镀、小化工、小印染企业为例,赚的钱是少数人的或者是个人的,却把污染留给了周边环境,既要让当地群众一起承担环境污染的苦果,还要让当地政府承担环境治理责任,这笔账实在不划算!实践反复证明,环境治理、生态修复不仅需要付出的成本十分巨大,往往是污染环境得利的好多倍,而且治污的过程复杂、艰难、漫长。拿水污染治理来说,仅仅“十一五”期间,苏州全市就累计投入437.3亿元,进入“十二五”以来,包括治理河道黑臭、提升水质的行动仍在继续之中,投入更大。
对于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而言,如果不对污染企业加以严格治理、严密管控,那么即便其GDP数字上去了,当地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却很难跟着提升。道理很简单,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最公平的公共服务产品,喝着脏的水、呼吸着污染的空气、吃着不放心的食品,那样的“发展”根本就不是百姓想要的。因此,作为负责任的政府,绿色GDP才是必然之选。苏州市领导的态度早已十分明确,“宁可少上项目,也要确保完成节能减排指标”;“宁可牺牲发展速度,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”。近年来,铁腕治污,正在强力进行之中,治污无望的污染企业只有关闭一条路。
值得重视的是,对污染企业监管动真格,不仅态度很重要,方式、措施也很有讲究。一方面当然要强调排污企业的自律、自查,切实履行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;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还要切实加强明察暗访,特别是后者,往往更能掌握第一手最真实的排污资料。否则,如果每次执法检查都是大张旗鼓,让排污企业“有备而来”,是很容易走形式、走过场的,又岂能达到监管的效果?
“有污染的企业,即使产黄金也不能要!”一语道明了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时的应有态度。只要我们坚持铁腕治污,动真格,出实招,有了绿水青山,就不愁没有金山银山。
(摘自《苏州日报》 首席评论:宋特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