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中 令人沉醉一程美丽山水

发布日期:2011-09-15

“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”,美丽富饶的吴中大地,就是镶嵌在苏州这座天堂上熠熠生辉的明珠。

日前,苏州市吴中区捧回了全国生态创建系列中的最高荣誉——“国家生态区”。这是对吴中区生态建设成果的充分肯定,是吴中打造“山水苏州、人文吴中”的生态城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。

走进吴中区,你会因一幅幅生态景观而留连,你会被一则则生态建设的佳话而感动,你更会为吴中区人民的大胆探索与有益实践而感动敬佩。吴中人正以前所未有的智慧诠释着科学发展,更以富有个性的方式践行科学发展,书写出属于吴中生态发展的独特章回。

吴中,在经济社会发生跃迁的同时,也探寻出生态建设的有效路径,喊出了嘹亮的口号——“吴中明天更美好”,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。

频添山水新亮点 生态吴中展秀颜

大批企业通过能源管理和技术改造,实现节能30%以上。全面推行“河长制”,全区9条河道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人

近年来,吴中区从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,从全区性、战略性高度入手,以环境优先、生态立区的发展理念,以过细、过实、过硬的工作作风,使得全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,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,形成了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新格局。

加快转型升级,全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。为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,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,吴中区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强化环境优先,加快发展生态工业,注重绿色安全,加快发展生态农业。

目前,吴中区一大批企业通过能源管理和技术改造,实现节能30%以上。关闭35家化工污染企业,降低各种能源消耗3万吨标准煤。加快新兴产业聚集和传统产业提升,出台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相关政策,重点引进生物医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企业。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,建成有机、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15.9万亩,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65.8%。

突出全防全控,全力推进太湖水污染防治。作为拥有3/5太湖水面积的生态大区,为了“不让一滴污水流进太湖”,吴中区可谓“绞尽脑汁”。在太湖边,路修到哪儿,污水管网就铺到哪儿。

为确保太湖水质安全,吴中区从2007年起实施太湖网围整治工作,涉及网围养殖户2729户,补偿资金6.8亿元,网围养殖面积从原来的22万亩压缩到4.5万亩,有效改善了太湖水生态环境。此外,全面推行“河长制”管理制度,对全区9条河道的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,确保实现“一河一长”。

此外,吴中区把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列入政府重点工程,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,累计投入18.1亿元用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,建成10座污水处理厂、铺设900公里污水管网,日处理污水能力达28.5万吨。完成174个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,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84.6%。

同时,加强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建设,和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合作规划建设“光大环保静脉产业园”,园区内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并网发电,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2000吨。吴中区还建有污泥处理单位两家、危废处理单位11家,全区污泥、危废都得到了有效处置。

打造宜居城区,全力提升生态建设水平。近年来,吴中区始终坚持“以人为本”的发展理念,依托太湖山水资源,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,不断完善城乡生态功能,着力营造环境优美、人际和谐的人居环境。据统计,2007年以来,吴中区共投入绿化建设资金6.59亿元,新增绿地、林地面积3.06万亩。目前,全区林地、绿地总面积达31.8万亩,扣除太湖水域后森林覆盖率达28.6%。

突出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。吴中区全面实施了以“六清六建”和“三清一绿”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。2007年以来,投入4904万元完成农村河道疏浚507条384.4公里;通过户集、村收、镇运、区处理,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,共建成垃圾压缩中转站24座,村级垃圾中转站549座;建立了“三位一体”长效管理体制,实行农村村庄、河道、公路主干道“三位一体”长效管理模式。

创新体制机制,全力加强环境监督管理。在源头控制上下功夫。吴中区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门槛,对重污染项目坚决不批,从而有效控制新污染源产生;在环境监管上下功夫。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网络和责任体系,在全区161个村(社区)设立环境监管员,把环境监管网络延伸到基层;在执法监察上下功夫。组织数十次大规模的地毯式检查和交叉突击检查,对超标排污、违法偷排企业,始终坚持严格执法,对情节严重的责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,并积极稳妥处理各类环境信访案件,信访投诉案件全部得到及时办理。

打响绿色发展攻坚战 构筑现代城市新功能

下决心、花本钱改造、关闭、迁移一批高能耗、高污染企业,花心思、想办法培育、引进、投产一批绿色、低碳项目

“十二五”期间,吴中区的定位为高端产业城区、文化旅游强区以及现代服务业和生态人居高地。将面临着“三场硬仗”,即打好高起点规划建设、高端产业培育和生态环境保护。
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吴中区提出了“吴中明天更美好”这一主题,并将以大项目培育引领产业的转型升级,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太湖的治理发展,以提升人民幸福感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,加快打造宜居、宜业、宜游之地。

推进“吴中明天更美好”的总体要求是:做到两个“不动摇”,实现两个“确保”,即坚持“山水苏州、人文吴中”目标定位不动摇,坚持实施“走进太湖时代”发展战略不动摇,确保全面完成“十二五”目标任务,确保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。

今后5年,吴中区将坚持“山水苏州、人文吴中”目标定位和“走进太湖时代”发展战略,将全面推进外资经济、民资经济、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“四轮驱动”,重点突出开发区、度假区、建成区和中心镇“四大板块”,着力强化载体布局、特色产业、资源要素和吴中品牌“四个集聚”,加快推进产业转型、人才引育、生态环境、城乡建设、民生幸福、社会管理、典型示范、党建强基“八大工程”,确保“十二五”末,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,为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,把吴中的明天建设得更美好。

“生态吴中”始终是吴中区的绿色名片,建设“山水苏州、人文吴中”,“走进太湖时代”打的就是生态牌。如何才能使生态更文明,基本实现生态现代化?

吴中区提出,要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,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,环境质量明显改善,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。到2015年末,全社会环境投入占GDP比重达4.5%,陆地森林覆盖率达43%以上,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、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100%和95%,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超过95分,“蓝天”标准天数超过330天,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、化学需氧量、二氧化硫排放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。

为实现上述目标,首先,吴中区将深化生态保护修复,重点打造太湖、澄湖、尹山湖、独墅湖四大板块,深入实施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、独墅湖绿化景观工程、太湖湿地公园提升扩容工程,以及绿化造林、河道疏浚、宕口整治等环境优化工程,把“四湖”建设成为生态产业集聚区、生态技术展示区、生态居住示范区。

狠抓企业节能降耗,降低能源资源消耗、减少污染排放,鼓励环保产业加快发展。目前,绿色经济、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吴中区发展的必然方向。今后,新落地的项目绝对是低能耗、低排放、低污染甚至是无污染的,并将下决心、花本钱改造、关闭、迁移一批高能耗、高污染企业,花心思、想办法培育、引进、投产一批绿色、低碳项目。特别要按照江苏新一轮化工生产企业整治工作要求,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进园入区工作,加强对年耗煤3000吨以上的47家主要能耗企业的督促指导,不折不扣完成全年节能目标任务。

打包创建“5A”景区 彰显生态旅游魅力

改变过去多而散的发展方式,实现城市与旅游的深度结合,变“旅游城市”为“城市旅游”

吴中区拥有3/5的太湖水域,有着让人“眼红”的休闲旅游资源:苏州最高的山,最老的村落;文物、古镇、古村、古建筑总数,均名列江苏省县 (区)级单位第一;还有太湖72岛中的52岛;拥有国务院规划太湖13大景区中的6大景区,以及国务院首批建立的国家级太湖旅游度假区,资源禀赋可谓得天独厚……正因如此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“心情”交给太湖山水来“打理”。

依托丰厚的山水与文化资源,吴中区旅游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。据吴中区区长金洁介绍,目前吴中区对外开放景区、景点有60多个,星级旅游宾馆饭店有20多家。以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为龙头,十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合理分工、六大国家4A级景区互动发展的环太湖文化旅游格局已初步形成。2010年,全区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(次),旅游总收入超150亿元,分别增长15.7%和35%。

然而,如此多的“家当”却“让人欢喜让人忧”。处处都好,但找不出一个龙头景区,找不出一个能叫响全国的旅游景区,成为吴中太湖旅游的一个尴尬现状。

苏州吴中区区委书记俞杏楠不禁感叹:“有时一提到太湖,游客首先想到的是无锡。”而且更让他“郁闷”的是,吴中区环太湖地域禁止开发工业,当地居民“抱着金饭碗讨饭吃”,出路在哪里?

不久之后,环太湖散落的珍珠将被串成一条夺目的珠链。吴中区计划投资15亿元,将环太湖景区包括度假区中心区、西山、光福、东山、穹窿山和旺山,“打包”创建中国最大的5A级景区。“打包”后的大景区定名为苏州(吴中)太湖旅游景区,景区总面积将达到272平方公里,从而改变过去多而散的发展方式,实现城市与旅游的深度结合,变“旅游城市”为“城市旅游”,联手擦亮苏州太湖这块招牌。

为此,吴中区专门制定了《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提升方案》。根据《方案》,吴中区将成立苏州太湖旅游发展集团公司,实施统一规划、统一开发、统一管理、统一促销、统一保护,推进景区企业化经营、市场化运作。致力于形成一个旅游服务设施完善、旅游景观丰富多彩、旅游交通快捷便利、旅游产品丰富饱满、旅游管理体系健全、旅游品牌深入人心、旅游经济快速发展、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型5A级旅游景区。

对照国家5A级景区创建的三大评定标准——《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评分细则》、《景观质量评分细则》、《游客意见评分细则》,吴中区将对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网络、旅游交通体系、旅游管理体系、旅游综合品质等进行全面整改提升。建设和完善三级游客服务中心网络,通过一级游客服务中心和西山景区、光福景区、东山景区、穹窿山景区、旺山景区二级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设,及各分景点三级游客服务中心的提升改造,将区内游客服务中心网络建设成为水陆并用、多级服务的景区服务网络,实现信息联网、宣传联动、服务联通的旅游服务体系。

根据5A级景区创建要求,创建区内建筑物要全面进行风貌整治,对部分与景区风格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拆除。根据前期调查排摸,目前,景区内需要改造线路总长为102公里,其中重点路段44公里,改造项目主要包括道路绿化提升和护坡改造、三线入地、建筑外立面“穿衣戴帽”等,特别要加强对景区、景点周边建筑物或建筑立面的整修和改建,确保与景区风格相协调,烘托景区环境特色。

“三年行动”又出征 城乡环境上水平

以村庄整治为契机,集中征集、梳理和解决一批基层发展亟须和群众迫切期待的环境突出问题

长期以来,吴中区坚持“生态优先、环保优先”理念,坚持“政府推动、市场运作、全民参与,条块结合、上下联动、属地管理,以人为本,以点带面、以城带乡”原则,突出旅游景点等重点区域和沿路、沿山、沿河(湖)等重点节点,突出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、强化硬件与优化软件相统一,着力打造宜业宜居宜游新城区。

为切实改善提升区域环境质量和品位,吴中区提出了加强城乡综合环境提升工程3年行动计划,并将分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、农村重点村庄整治、水面杂船整治、市容整治、长效管理以及重点公共秩序整治等6个方面实施工作。

力争到2013年,吴中区将全面实现节能减排预控目标。建成区污水处理率达100%,镇区污水处理率达90%,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%,太湖一级保护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%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%。

在生态建设方面,吴中区计划3年新增绿化8500亩,全区绿化覆盖率达30%,陆地森林覆盖率达43.5%。3年实现疏浚整治河道300公里,新建生态河道60公里。农村重点村庄整治行政村覆盖率达80%,村镇绿化平均覆盖率达25%。

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。吴中区将进一步控制农业面源和工业污染,促进农村生产、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,提高农村绿化水平,加快实现示范片区内有效控制农村环境污染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目标,力争通过示范片区整治,创新农村环保体制机制,抓点带线促面,扩大连片整治整体效应。

开展农村重点村庄整治。按照村落整洁好、道路硬化好、村庄绿化好、路灯亮化好、河道洁净好、垃圾收集好、公厕建管好、污水处理好、文体设施好、管理机制好的“十个好”整治标准,推进规划保留村庄整治。以村庄整治为契机,集中征集、梳理和解决一批基层发展亟须和群众迫切期待的环境突出问题,提升基层基础管理服务水平。

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。在继续全面落实长效管理的基础上,吴中区突出了“四个重点”,即突出重点化解,全面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配置;突出重点区域,加强沿路、沿山、沿河(湖)和旅游景点、公共场所等重点区域的环境整治与管理;突出重点试点,以节假日、旅游旺季、夏季高温时期等为重点,集中开展专项环境整治行动;突出重点要素,全面选好配足保洁员队伍,综合施策加强考核和管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