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中区“呵护”青山绿水
发布日期:2011-02-25
本报讯 (记者 顾玲 实习生 张依俐)161名环保监管员持证上岗,覆盖每个行政村(社区),破解基层环保监管难题。 2010年,吴中区成功探索出农村环境监管新模式,建立健全农村环保网络体系,被列为全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首批共16个县市区中的3个典型示范区之一。
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在农村,难点也在农村。农村生态环境是维持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屏障,也是形成“山水苏州、人文吴中”生态特色与旅游优势的重要元素。然而长期以来,农村给人们的感觉总是污水乱泼、垃圾乱倒、柴草乱堆、禽畜乱跑……如何改变这些现状,美化村民们的居住环境?吴中区创新工作思路,在全区 161个行政村(社区)设置了161名环保监管员,使环境监管的“触角”进一步向农村基层延伸,实现了环境监管全覆盖。
据悉,吴中区环保部门对161名环保监管员进行了岗前培训,就环保监管职责、环保宣教、新农村建设、环保政策、环境信访调处等内容进行集中学习,实现持证上岗。同时,成立村(社区)环保办公室,为每名环保监管员订阅相关报刊,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,充分发挥自身熟悉辖区情况的优势,做好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员、环境信访的调解员、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督员。
这161名环保监管员在当好监管员的同时,还要扮演服务员的角色。首要任务是做好农村环境质量巡查工作,密切关注企业排污、河道水质等直观环境质量状况,发现异常及时报告,传达区域环境质量信息。其次,还要协助上级环保部门进行环境投诉和污染纠纷的基础调查和处理,做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代言人,及时向矛盾主体单位反映。在农村环保宣传和创建工作中,环保监管员不但要充当向群众宣传环保法律法规的解说员,及时张贴公布有关环保宣传资料,还要充当各种环保宣传活动的组织者,带领群众积极参与绿色社区、生态村创建等工作。
为巩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成果,吴中区将2010年度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的范围确定为太湖一级保护区内的10个镇、街道,计划实施44个村庄的生活污水示范工程项目,预计总投资11023万元。目前,已完成项目19个,在建项目21个;建成污水处理设施6套,铺设污水管网158公里,完成投资 9818万元。
此外,吴中区大力开展绿化造林、建设生态湿地,环太湖生态修复步伐不断加速。 2007年以来,全区共投入绿化建设资金 6.59亿元,新增绿地林地面积3.06万亩。目前,吴中区森林、绿地总面积达31.8万亩,扣除太湖水域后森林覆盖率达28.6%。同时,加快推进苏州太湖湖滨湿地、金庭芦苇迷宫等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工程,投入1亿多元,恢复保护湿地6000多亩。